Pew的《传媒产业现状报告》引起了极大关注
《豪河
印刷 www.021yin.cn 》: 过去一年,海外媒体的日子很不好过。澳国第二大报业巨头Fairfax、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相继大幅裁员;春节刚过,纽约时报集团宣布出售旗下包括《波士顿环球报》(报纸及网站)等非核心资产;因杂志广告业务缩水,时代公司2012年出的营收下滑7%、营业利润下跌25%,在3月初也传出将剥离旗下杂志业务的消息。自然,皮尤调查中心的《传媒产业现状报告》,一经发布就引起了极大关注。GigaOm资深编辑MathewIngram对报告作了详细解读,钛媒体编译如下:
过去的一年中,我们对传媒行业给予了密切关注,传媒业的衰减趋势还在持续加剧。大范围的纸媒裁员和破产而导致的读者流失已经屡见不鲜。Pew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《(美国)传媒产业现状》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: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读者(31%)已经放弃阅读新闻媒体,因为它们已经无法满足读者过去已经习惯的新闻体验了。
尽管这股衰减之势已经打击到不少传统新闻媒体,但其他非传统媒体却在引领潮流,而非传统消息来源也开始成为人们获取消息的重要渠道——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,尚有待探讨。
而关于这份《(美国)传媒产业现状》,GigaOm资深编辑MathewIngram总结了以下最具价值的结论:
坏消息
裁员仍在持续,用户流失加剧
正如上文数据,约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读者已经放弃新闻媒体,因为他们总是找不到想要的内容,新闻报道的受众满意度在下降。受访者表示,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:总体上的新闻报道的数量减少、完整的后续报道减少。这是否和报业裁员及内容缩减有关|?调查并没有得出结论,但结合行业形势,关联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报业财务问题无人关心
Pew研究中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,多少人已经关注过传媒业的财政危机?结论是只有一小部分受访者。更糟糕的是,最能意识到传媒业衰退的消费者,恰恰最早停止使用这些传统传媒产品。读者们是不是要抛弃这艘正在沉沦的传媒大船了?看起来现实就是这样。
广告业务缩水在加剧
Pew说,尽管去年电子广告增长了17%,但这并不能补偿
印刷广告持续不断的缩减。在2012年,电子广告每盈利1美元,
印刷广告就会损失约16美元,这个比率相比2011年显得更骇人听闻(2011年这个比率是1-10)。而且谷歌和脸书包揽了大部分电子广告增长。
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业
Pew研究中心显示,由于收视率和广告收益的回落,本地电视台也受到牵连,连观众们都开始察觉它的不景气了。不管是因为内容缩减还是想吸引更多观众的缘故,Pew说,本地电视逐渐转向播放运动和娱乐节目,而减少了关于政治和犯罪的报导。
好消息
新闻需求不减反增
Pew调查得出,尽管要以牺牲传统传媒为代价,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明显增加了。2012年,几大新闻网站的访问量增加了7%,同时,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表示“主要通过朋友和家庭获取新闻”的被访者,对主动阅读新闻显示出更强烈的兴趣。
部分媒体的订阅模式取得成功
受《纽约时报》在线付费订阅模式启发,很多报社也建立起订阅服务,这部分利润,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版商的巨亏。(当然,即便是《纽约时报》和《金融时报》的付费阅读收益,也还不足以弥补收入空白)。
新闻来源更直接
社交网络(例如博客、Facebook、Twitter以及其它平台)带来的“传播民主化”现象,也许是传媒界衰落问题中最引人争议的一点了。任何人,从名媛到政治家,甚至品牌和公司自身都可以直接接触到受众。这对新闻界来说是好是坏?有关该问题的争论持续升温。
新的广告形式涌现
这是传媒行业另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,也就是一些人口中的“本地化广告”,或“广告植入式新闻”。有人称其为“品牌导向型新闻(brandjournalism)”。一些评论家,例如政治博客家AndrewSullivan认为,这存在职业道德上的争议,而其它传统记者,例如前纽约时报总编辑BillKeller则认为,这完全是种“道德滑坡”,而一些新媒体,例如BuzzFeed和TheAtlantic等则将这一路径看做成功的敲门砖。
该庆幸仍有半杯水,还是后悔已经空了半杯?
传媒业,正如一个装了半杯水玻璃杯,不同角度看法不同:有人为还有半杯水而庆幸,有人却为失去半杯水而大喊倒霉。但总归有一点是无疑的:更多人已经对这杯水失去兴趣了,因为他们已经在别处找到了新水源。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学者EmilyBell与他的合伙作者ClayShirky、ChrisAnderson在他们的报告《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务》中所说,新闻产业发展不稳是常态,而且该趋势还将可能持续一段时间,ClayChristensen在哈佛的访问中也持同一观点。
ClayShirky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说,一个社会,需要媒体行业来使之保持活跃。尽管这个行业并不明了的前景可能会让人感到沮丧。即使时势艰难,但新的传媒公司仍在发展,新的模式也被反复尝试,例如Forbes的“品牌之声”(BrandVoice)模式,或者Sullivan的与读者面对面模式(从客户贡献内容中进行调研),这些模式要么成为拯救该行业的救世主,要么就是该行业的克星。如果你喜欢高潮迭起,喜欢未来有无穷可能性,那么传媒界绝对是你大展拳脚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