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联文化逐渐被工业印刷工艺代替
《豪河
印刷 www.021yin.cn 》:“千門萬戶瞳瞳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自古以來,我國就有過年貼春聯的習俗。近年來,春聯
印刷工藝不斷提升,樣式也愈來愈精美,但是,不少人卻感覺春聯的“工業烙印”越來越重,手工春聯越來越少,春聯文化逐漸被淡忘。
貪圖方便手工春聯難覓蹤影
今年78歲的王雲顯老人是該縣固河鎮沙王村的老私塾先生,一手毛筆字遠近聞名。他告訴記者,近幾年,來他家求春聯的人越來越少,隻剩下那幾個老伙計了。“就在幾年前,小年一過,我就忙著幫別人寫春聯,一天下來,寫得手都發酸,雖然累,但我很高興。大家圍著桌子,論道著哪個字寫得好、每副春聯都有什麼寓意,非常熱鬧。”王老摘下老花鏡,揉揉略帶血絲的眼睛繼續說道:“現在的年輕人圖方便,到集市上花個三五塊錢買副對聯,連看都不看就往門上貼。”
當記者問到會不會精心挑選春聯時,常年在外打工的小周抱怨道:“到家沒幾天就得過年了,要買的年貨一大堆,根本就沒時間選對聯,隨便拿一副,有那麼個意思就行。”
“現在的春聯在材料選擇和制作工藝上都十分講究,燙金的、金箔紙的都有,看著很大氣。”該縣一家大型畫廊老板嘆了一口氣,頗為無奈地告訴記者,“買春聯的人大都不關注內容,隻要是好看就行,一些書法家的手寫春聯還不如
印刷春聯賣得多。”
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,市場上售賣的春聯內容相似度很高,重形式輕內容,沒有新意,也沒有寓意。
今年春節,家住固河鎮谷庄村西北角的谷洪德一家就著實被春聯的事情愁到了。原來,就在不久前,谷洪德的小兒子剛剛結婚,過年了,他准備買一副有新婚幸福寓意的對聯。谷大爺跑遍周圍的幾個集市,都沒找到令他滿意的春聯。“我自己買了紅紙,跑到鄰村的老王頭那裡求了一副對聯,都好幾年沒去他那兒求對子了。”谷大爺指著貼在大門上的春聯,“為了它,沒少費勁兒,買張紅紙都轉了好半天呢。”
急功近利文化傳承遭遇危機
“手寫春聯難覓蹤影可以說是春聯文化瀕臨滅絕的一種征兆。”在藝術品拍賣行工作多年的王自瑞對記者指出,“就我看來,這與現代人的急功近利心態有關系,這種心態已經蔓延到了文化領域。”
據了解,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春聯的流逝問題。諸如春聯“工業烙印”重、內容單一、對仗不工整、張貼不規范等問題持續引發大家的熱議。
在採訪中,記者曾多次聽到這樣的回答:“隻要過年的時候有錢花,有飯吃,有衣穿,有車開,有酒喝,家庭和睦、子女孝順、事業興旺就行了,至於春聯怎麼樣就無關緊要了,買一副貼上就行。”而不少民俗文化研究專家對這種心態表示擔憂:現在,有相當一些人隻講物質現實,並不注重文化內涵,他們不懂得春聯這種傳統的中華文化瑰寶的特有格式,認為隻要好看就行,甚至有些人抱有“越貴越好”的心態,這遲早是要出問題的。
“受這種急功近利心態影響的還有那些創作者和銷售者。”固河鎮文化站劉站長說:“他們對春聯一知半解,有些甚至對春聯根本沒有研究,不懂得平仄、對仗等格式,隻在制作印刷方面下功夫,隻講究能賣出去賺錢就行了。”
拯救文化嚴謹心態亟待喚醒
“對於春聯格式和張貼方面的不規范,大部分人習以為常,司空見慣,但透過這種現象,折射出了一種不嚴謹的文化心態。”山東大學研究生院文化傳播專業的博士生王立強介紹道,“其實,古人對春聯很講究,即使自己不識字,也要請有學問的人幫其參謀,選取對聯,還很細心地請教上下聯的方位,以免張貼顛倒。”
據了解,春節期間,為喚回大家對手寫春聯的興趣,高唐縣政府組織書法協會會員及部分書法愛好者到琉璃寺、梁村等鄉鎮,現場書寫春聯,並給大家講解有關春聯的小故事。
“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,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,而春聯的選取和張貼卻被隨意化了。”正在現場手寫春聯的書畫愛好者王勤宇放下手中的毛筆:“把每一個人都培養成對聯專家是不現實的,但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更嚴謹些,讓春聯成為永不褪色的春節記憶。”